香港文匯報訊 社協自2018年起至今提供「無家者宿舍服務」,觀察到無家者有「老年化現象」及部份長期病嚴重。2024年第二及三季,社協委託聖方濟各大學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進行「香港無家者康復住屋探索性研究」,當中訪問了101位無家者進行量化研究,近半數居於露宿地點、另外半數居於非資助露宿者宿舍,同時亦為當中20位無家者進行質性研究,研究發現無家者面對三大問題,包括多重成癮問題;精神健康問題;以及身體健康問題。
惟現有資助或非資助無家者宿舍服務,均出現服務斷層情況,基於資源所限,現時無家者宿舍大都只是提供住宿服務,研究亦發現無家者面對一種或「多種成癮問題」,現時宿舍服務沒有提供相關康復服務;研究又發現不少無家者面對「精神疾病」或「嚴重身體疾病」,當中不少無家者不去處理或不恰當地處理其疾病,以至無家者沒有被妥善地治療。
數據顯示,無家者普遍面對心理和生理健康問題,加上經濟困難和醫療服務受限,問題更加複雜。相當多的無家者嚴重依靠政府援助和非政府組織的支援,可見他們迫切需更廣泛的社會和醫療服務。
受訪者接受訪談時,經常談及生活受到持續威脅,例如盗竊、居無定所,以及居住環境對其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他們明顯需要長期的住屋方案,同時提供穩定居所和全面支援服務,適切處理他們在心理健康和物康需求方面的需要。
研究指出,結合「先安居」與「康復住房」兩種方法的混合模式,是有效的住屋方案,此模型首先為無家者提供居所,然後配以適切的支援服務,營造利於身心康、重新融入社會,以及尊重無家者個人尊嚴的環境,這已被證實特别適用於香港的社會文化環境 。
社協就無家者康復住屋模式作出具體建議,提倡長期、系統性及支援性的房屋模式,以協助無家者應對身心健康和重新融入社會方面等交織的挑戰,並呼籲本港醫療、社會和社區組織加強合作,確保這些住屋方案持續而有效地實施,最終緩解香港無家者面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