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解码节令之美 是守护,也是敬畏、更是传承……

央视网2025-08-23

央视网消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8月23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2个节气——处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三伏天已过,北方天气渐渐转凉,南方预计还会再热一段时间。宋代诗人苏泂有诗云: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处暑满地黄 家家修廪仓

处暑节气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老鹰感应到秋季天地间的肃杀之气,开始捕猎鸟类,并像陈列祭祀一样,把捕到的猎物摆放在地上。

“禾乃登”则寓意着丰收,各类农作物也到了成熟和收获的关键时期。农业谚语说: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中稻+再生稻“一种两收” 头季迎来丰收

在四川泸州泸县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方洞核心区,水稻近期迎来丰收。这里也是采用中稻+再生稻“一种两收”模式,进行头季收割最早的地区之一。一台台收割机开足马力,高效运行,农机特别选用了39厘米折叠履带,最大限度保护稻桩,为再生稻生长留足空间。

在合江县白米镇的壬河农机专业合作社,稻谷运输用上了无人机。无人机配备智能避障系统,每趟可载重40至60公斤。泸州2025年水稻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科技新农具成为水稻丰收季的主角。处暑“禾乃登” 稻谷文物见证粮食“传奇”

自古以来,“五谷丰登”就是中国人对家国最美好的祈愿之一。来到湖南长沙,从隆平水稻博物馆开始,感受蕴藏在稻谷文物当中的处暑三候“禾乃登”。

隆平水稻博物馆讲解员卢雅靖介绍,这盒稻谷它是出土于长沙的马王堆汉墓,距今大概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出土的时候颜色还是金黄色的。

这盒出土于1972年的稻谷,整体呈长粒状,形状与当代的籼稻无异,这也是目前国内汉墓出土保存最完好的稻谷遗存。

卢雅靖介绍,发现的时候,刚好是湖南农业大学一位教授参与到了考古工作,当时看到这个稻谷是被装在一袋麻袋里面,他就立即把它拿出来,装到了一个密封的玻璃器皿里面去,一直都是对它进行密封保存。

就在旁边,还陈列着出土于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炭化稻谷,距今约有5300—4300年。目前,我国多地都出土了不同时期的稻谷。

湖南澧县的城头山遗址发现了距今约6500年的水稻,湖南洪江市高庙遗址发现了距今约7400年的炭化稻谷粒。1988年,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还出土了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距今约12000年的人工栽培稻标本。

据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一书中的统计,我国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前中期,社会安定时期、平收年份、中等土地的南方水稻平均亩产量,折合现在的计量单位,分别是125公斤、172公斤、190.5公斤、190.5公斤、184公斤、187公斤左右。为了提升产量、提高生产力,几千年来,从育种技术到栽培管理技术到耕作工具,中国人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

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史晓雷介绍,水稻的人工驯化已经有1万多年的历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直到目前水稻亩产单季可以达到1200公斤以上。现代的农学家一代一代不断创新开拓、攻坚克难、自立自强,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很好的支撑。稻谷黄鸭子肥 特色美食迎处暑

8月23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标志着炎热暑天即将结束,气温逐渐下降,秋天凉爽的日子正式来临。处暑这天,在云南西盟县的少数民族村寨,当地有一种吃鸭的习俗,用来润燥滋补身体。

随着秋天的到来,西盟县中课镇的连片稻田也逐渐转黄,村民们在稻田里养的鸭子也已经长大。一大早,村民娜莫便下田捉鸭,准备“全鸭宴”招待亲朋好友。

在民间,处暑食鸭,既延续了“补秋”的古老习俗,又唤起了浓浓的乡愁。由于鸭肉性凉,适合在秋季润燥滋补。因此,在不同的地域,鸭子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

将新鲜的鸭肉焯水去腥后,再与香茅草、姜片等调料同炒,柴火焖煮半小时后,一道香气四溢的黄焖鸭就出锅了。舂好的佐料跟清炖的鸭肉进行凉拌,吃起来既有草木的清香,又有鸭肉的鲜美和醇厚。甜笋炖鸭汤、炭火烤鸭、鸭肉稀饭……不一会儿,一桌层次丰富、滋补养生的全鸭宴就上齐了。大家围坐一起,一边享用美味佳肴,一边畅谈秋收的喜悦和打算。处暑时节菱角熟 水中采收正当时

处暑时节,江西新余分宜县的菱角迎来丰收,采菱人下塘采收,成为水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新余市分宜县凤阳镇的千亩菱角种植基地内,连片的菱叶犹如绿色的地毯,铺满水面。30多名采菱人身着防水服,穿梭在满塘碧绿中。

菱角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当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周边村庄的千亩池塘,大力发展菱角种植,新鲜采摘的菱角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销售到全国各地。2025年,基地预计年产菱角200多万斤,带动周边1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海关答疑:进出境邮件“一站式”办理平台使用指南

2025-08-23

秋粮全面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期 各主产区加强田管夯实稳产基础

2025-08-23

小特产撑起大民生 快递织就雪域高原致富网

2025-08-23

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3000万元支持云南严重洪涝地质灾害灾后应急恢复

2025-08-23

“一键换新”升级体验 景区“链接”电影元素激活跨界新玩法 释放消费强劲活力

2025-08-23

社区食堂“上新”!关键小事变民生大事 贴心服务暖民心​

2025-08-23

打开创新“阀门”解锁一盏青绿背后“文化密码” “中国新特产”全球消费版图越画越大

2025-08-23

时政现场说丨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雪域高原迎来幸福新时代

2025-08-23

迎“开学季” 孩子健康运动遵循三原则

2025-08-23

雷雨一来就咳嗽气短 过敏人群警惕雷暴哮喘

2025-08-23

抗议意大利副总理言论 法国外交部召见意大使

2025-08-23

热点问答丨加沙饥荒有多严重?外来援助管用了吗?

2025-08-23

特朗普新任命38岁驻印度大使 向莫迪释放重要信号

2025-08-23

日本首相与到访的韩国总统举行会谈 讨论双边关系等问题

2025-08-23

多视角解码节令之美 是守护,也是敬畏、更是传承……

2025-08-23

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台风)四级应急响应

2025-08-23

「中旅帶你睇熊貓 海洋生態Summer Fun」今舉行 900市民睇大熊貓共賀國慶

2025-08-23

长安街新亮相的花坛,会唱歌!

2025-08-23

国务院安委会决定对西成铁路(西宁—成都)尖扎黄河特大桥施工项目“8·22” 重大垮塌事故查处挂牌督办

2025-08-23

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2025-08-23

努力营造公平、活力、放心市场环境

2025-08-23

「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巡展開幕為嘉賓導賞 香港青少年軍總會一眾年輕講解員表現令人讚歎

2025-08-23

「粵港澳大灣區禁毒高峰會」下月5日在港舉行

2025-08-23

行李藏270萬元大麻花 泰國抵港26歲旅客斷正

2025-08-23

市民foodpanda甫下單即收詐騙短訊 墮假客服圈套慘失7萬元

2025-08-23

北角住宅大廈火警 七旬翁全身燒傷昏迷送院搶救中

2025-08-23

海南农技人员赴山东学习“潍坊模式” 赋能瓜菜提质增收

2025-08-23

台风“剑鱼”趋向海南岛南部沿海 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黄色预警

2025-08-23

最大规模军乐团即将亮相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

2025-08-23

“横看一条线,竖看一个人” 180秒解锁受阅队员背后的“风、花、雪、月”

2025-08-23

少年意气、挥斥方遒,阅兵场上见!青春之歌唱响阅兵训练场

2025-08-23

水清岸绿、万鸟和鸣、荒山蝶变共绘和谐生态画卷 多视角看如诗如画大美中国

2025-08-23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丨西安紧盯突出问题深化整治 松绑减负促担当

2025-08-23

暑运观察·精细化服务畅通“铁路+飞机”无缝衔接“软硬联通”

2025-08-23

入秋后为何频繁流鼻血、皮肤问题频发?如何正确应对?科普时令节气与健康↓

2025-08-23

乌克兰空军一架米格-29战斗机失事 飞行员死亡

2025-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