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北京市政协召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扩大农村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专题协商会。此次协商是今年市委交办的重点协商议题之一。
为开好本次专题协商会,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联合各民主党派、涉农区政协,深入7个涉农区23个基层点位开展调研。会上,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李成贵介绍了调研情况。
近年来,北京市立足“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农情,持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为乡村发展积累了有利的条件,但京郊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乡村消费和投资还有较大空间。会上,参会委员、专家们聚焦实操路径,为推进首都城乡融合发展、扩大京郊农村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深化了认识,凝聚了共识。
多举措建设韧性乡村,提升市场消费信心
农村产业投资、乡村市场消费易受气象等自然灾害影响。近期,北京市遭遇极端强降雨,给密云、怀柔、延庆、平谷等山区乡村造成重大灾害。近几年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既严重威胁群众生命安全,也打击投资者信心,冲击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文旅消费市场。
“要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认真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灾害孕育、发生和演变特点,充分认识新时期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把推进韧性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山区搬迁工程,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乡村。”这次协商会上,李成贵在介绍调研情况时,提出了政策建议。
在随后的发言环节,委员围绕如何提升京郊乡村防灾能力、加强韧性乡村建设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扩大农村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首先要补齐韧性短板,为投资者提供收益预期,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原主任姚学祥直言。
他建议,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重新规划乡村发展布局,将灾后恢复重建与韧性城市建设“百千工程”结合,推动山区村庄避险搬迁;同时,加强农村道路、桥梁、水利等“生命线”建设,清理整治河道沟道,提升桥梁标准,增强行洪泄流能力。
姚学祥还提出,加强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强山地气象及其次生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研究,重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他进一步呼吁:“针对农村空心化、老龄化趋势,重构乡村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细化优化应急响应预案体系。加强预警传播和接收能力建设,建立覆盖险村险户的强制提醒性叫应机制。”
“山区村庄布局过于分散,影响了农民生活品质提升,也给应对‘23.7’和近期发生的洪灾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和困难。”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乡村规划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吴永常从调整优化乡村布局的角度提出3条建议:一是将乡村布局优化纳入北京市“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乡村建设行动方案,科学调整村庄规模,通过空间统筹推进资源优化配置,扩大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二是精准分类探索优化乡村布局工作有效路径,引导人口、产业向重点区域集中。三是创新完善乡村布局优化工作保障机制,保障农民土地、居住、资产等基本权益。
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平谷区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李永生结合平谷区实践,强调重视“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多元利用在城乡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价值。目前,该区已打造全国首个平急两用新型乡村社区、全国首家平急两用酒店等多个标杆项目。这种模式不仅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进入新型乡村休闲康养、旅游住宿领域,更是带来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投资和安全功能提升。
李永生建议,进一步强化平急两用设施在防汛安置场景中的功能应用:系统推进体育场馆、文化中心等公共场所的硬件改造与功能优化,增强极端天气下大规模人员接收与保障能力;健全酒店等经营性场所的平急转换机制,确保应急状态下快速激活安置功能;发挥平急两用新型乡村社区的就近安置作用,整合应急避难、物资储备等功能模块,缩短转移距离、提升安置时效性。
发挥首都资源禀赋优势,释放京郊农村市场潜能
作为首都和超大型城市,北京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需求。然而,目前京郊农村消费市场潜力释放不够充分。“要充分发挥北京资源禀赋优势,创新消费供给,发展美学经济,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打造‘京郊可漫步、山水可阅读、田园可疗愈’的多元消费场景,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更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李成贵建议。
协商会上,委员、专家们也围绕如何进一步激发京郊农村消费市场活力进行了建言献策。
“‘微度假’日益成为首都市民高频次、短周期放松身心的首选。京郊普遍存在业态同质化、服务品质参差不齐、全链条消费体验不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文旅产出效益和带动能力。”北京市政协常委、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吴宜夏坦言,如何让“京郊微度假”与“京城大旅游”协同发展,已成为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和全球旅游目的地建设过程中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
对此,吴宜夏建议培育“京郊微度假”服务品牌,整合“民宿+”“绿道+”“沟域+”资源,打造住得好、玩得爽的微度假目的地;构建“村民参与机制”,实施“乡村大使计划”提升服务质量,形成“游客消费-村民增收-服务提质”正向循环;创新消费链条,推广“一价全包+一票制”模式,融合私域会员与社群运营,实现“多元服务增收”。
密云区政协委员、老友季花园民宿创始人梁晴通过视频连线,结合自己10年的创业实践,分享了对引客下乡带动京郊旅游发展的思考。她建议实施“三下乡”工程,拓宽引客渠道:深化研学下乡,联合高校开发“乡村振兴实践课程体系”,引导大学生驻村研学;推动会议下乡,将乡村振兴培训、党建活动纳入政府采购目录,设计“半日会议+半日农事体验”套餐;倡导服务下乡,为企业定制“乡村客户关怀日”活动,如亲子财商教育和田园疗愈编程马拉松,实现客群转化。她还呼吁共建“京郊旅游高质量发展联盟”,让乡村成为首都后花园。
同样关注发展乡村研学的民革北京市委农业农村委委员、中国农民研修学院副校长熊潘梁先是用数据说话:“2024年,北京研学市场规模突破80亿元,其中城市研学占80%,乡村研学仅占20%。”他认为,京郊乡村研学潜力亟待挖掘,需要构建城乡研学新格局。
对此,他建议通过政策整合,建立共享平台,编制专项规划,打造“一区一特色”格局;完善研学基础设施,开通专线交通,培育研学民宿和示范营地;加强人才培养,创新课程研发,加强品牌建设推广,激发消费潜能。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村发展中心主任范宏则建议面向多元需求大力培育乡村消费新场景。“从商品消费上,以品种和科技创新,引领安全、优质、新鲜的高品质农产品供给;从服务消费上,推动农业农村与科技创新、地域文化、休闲旅游、生态康养、非遗体验、演艺赛事的深度融合,提供沉浸式、体验式的高品质服务,带动民宿、餐饮、咖啡、烘焙等业态良性发展;适度发展情绪消费,挖掘产品和服务背后的情绪价值。”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京郊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目前,首都城乡融合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在农村土地、产业等政策“放活”不够,制约了京郊农村投资和消费。对此,委员、专家们提出了建议。
“要聚焦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市场主体三个方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以土地制度改革激活‘沉睡资产’,以集体经济重构释放治理效能,以市场主体培育增强发展动能,着力构建产权明晰、要素融通、产业兴旺的运行机制,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活力。”李成贵建议。
课题组专家,北京市农研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杨琦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利用“百千工程”“产业强镇”等政策资金投入规模大、集中度高的特点,强化乡镇统筹,通过成立镇联社或产业协作体等方式,在镇域范围内进行空间统筹、产业统筹和体制统筹,形成强村联合弱村共同发展的格局,整体提升农村集体经济水平,为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活创造条件。
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薛刚委员建议,完善农业产业用地政策,对承担食品供应保障和乡村振兴任务的农业用地需求,创新探索“农业类融合用地”,加强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的统筹利用,强化分类配置、弹性适应、空间组合、用地复合和功能融合,增强农业产业发展土地要素保障能力。
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蓝调庄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立提出,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定力和耐性。他建议各区对郊区产业定位给予更多持久关注,确定主导产业后,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制定稳定的产业发展规划、政策措施,优化为企服务体系,给投资者以信心和远方,能够让投资者想投资、愿投资和长期投资。
推动北京农村投资和消费增长,离不开金融的深度参与。市政协委员,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胡新智建议,加强金融创新、做好供需对接,不断提高金融支农惠农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促进城乡金融资源配置更趋均衡,为京郊农村投资扩容、消费增长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北京市副市长文献到会听取意见建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5家单位负责同志对委员和专家们的发言做了回应,表示将深化政策协同和要素保障,重点优化农村营商环境,扩大有效投资,激活消费潜力,合力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政协主席魏小东在讲话中强调,要立足市情农情,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强化统筹引领,通过扩大农村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推动城市产业和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构建充分互动、高效互补新型城乡关系,推动首都城乡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