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唐文) 凌晨12時許,我從香港飛抵卡塔爾多哈國際機場,結束了近9小時的飛行,踏出機艙,疲憊中帶著一絲好奇。哈馬德國際機場乾淨得一塵不染,玻璃幕牆在燈光下熠熠生輝,處處可見連鎖品牌商店,商業化程度不輸一般國際都市。即使是凌晨,入境口岸依然人頭攢動,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川流不息,顯示出卡塔爾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海灣六國互動密切,GCC有專門的入境櫃位,記者與其他國家的一般旅客一樣使用人工櫃位,等候約20分鐘即通過檢查,並不漫長。
離開機場,我通過軟件預訂了一輛接送車前往酒店,車程約9公里,卻花費約200港幣,價格不菲。車窗外,多哈的夜景初現端倪,現代建築與濃厚的伊斯蘭風情交織,特別是大量運用的鏤空花紋,精緻且充滿異域情調,與中國的建築風格迥然不同。
入住酒店後,前台人員的熱情與流利的英文讓人倍感舒適。他們告知,雖然當地餐館普遍接受美元,但搭乘出租車仍以當地貨幣里亞爾為主,建議我提前兌換。負責行李的服務生主動與我攀談,他表示自己來自巴基斯坦,在卡塔爾打工多年,亦提到中巴友誼深厚,特別喜歡接待中國客人,這份熱情讓異鄉的夜晚多了幾分溫暖。
初到多哈,這座城市給我的感覺是現代與傳統的奇妙融合。機場的繁忙、建築的獨特風格、服務行業的國際化,都讓我對接下來的採訪行程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