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小微企业联系着千家万户,是稳定经济、扩大就业以及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2024年,金融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的问题。与此同时,为全面摸排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正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持续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小微企业。中国网财经特推出《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走深走实》专栏,对“协调工作机制”的运转及成效进行持续跟踪与报道。
作者:北京金融监管局
为切实做好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北京市构建了“多维度协同、数字化赋能、全链条服务”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市区两级联动机制、创新数字化服务模式、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等举措,不断融通政策链、数据链和服务链,助力小微企业融资“快、惠、好、省”。截至2025年3月末,北京市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累计走访企业23.54万户,授信金额超460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效果明显。
一、高位统筹:构建全方位融资服务架构
北京市以“高位协调、全域覆盖”为原则,构建起“市级统筹-区级落实-银行协同”的工作体系,为小微企业融资搭建起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服务架构。
1.市级层面:高层挂帅完善顶层设计框架
市级层面由副市长挂帅,统筹市发展改革委、北京金融监管局等14个部门,横向强化联动,凝聚各方力量。2024年11月,印发《关于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细化责任分工。2025年3月,进一步扩充机制范围,单列外贸板块,印发《关于本市深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 加大金融支持外贸力度的通知》。市级层面成立外贸工作组,有效应对美国关税政策波动等风险挑战,加大对外贸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截至3月末,已服务外贸企业近2600户次,累计发放贷款432.43亿元。
2.区级层面:实体化专班实现服务直达基层
全市各区均由常务副区长或常务副主任牵头,设立实体化工作专班,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并结合各区实际创新“一区县一特色”对接模式。如石景山区设置综合协调、走访服务、信息审核、融资对接4个工作组,提升走访服务效能。昌平区推行镇街与银行“结对子”机制,通过“1对N”(1家镇街对应2-3家银行)确保全覆盖走访。平谷区调动14个区直部门、20个属地政府和驻区银行密切配合,梳理6.7万家走访目标企业清单,分成20组精准对接。
3.银行层面:主动对接激活服务神经末梢
辖内各银行迅速响应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的号召,积极融入、靠前行动,全市42家中资商业银行第一时间组建了总分支三级工作专班,配合各区专班主动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充分调动全行资源,积极下专班、走企业,参与摸排走访,帮助识别需求,配合形成“推荐清单”,开展客户对接及贷款审批服务。多方联动模式打破了部门、机构之间的壁垒,政银企紧密合作,企业的融资服务环境不断优化。
二、精准落地:构建全流程闭环的政策传导体系
北京市协调机制以“清单化管理、标准化操作、可视化服务”为抓手,推动融资政策从“纸上”落到“账上”,实现“政策知晓度、流程透明度、服务便捷度”三提升。
1.全流程指引确保执行到位
市发展改革委、北京金融监管局分别向各区专班及银行机构下发操作手册及统计制度,明确“企业摸排—清单筛选—需求对接—授信反馈”全流程关键节点操作规范,有力推进各区、各银行机构任务落地。市发展改革委、北京金融监管局等相关部门多次赴区专班、银行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工作进展,研究调度下一步工作,明确具体要求。
2.多维度培训提升“会干”技能
市级层面,北京金融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联合编制《北京市银行普惠金融产品手册》,收录全市42家银行共100余款特色产品,并进行分类标注,方便各区专班“按图索骥”匹配企业需求。北京金融监管局组织北京市银行业协会、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开展政策宣讲会,重点解读协调机制统计制度、首贷贴息、无还本续贷等政策要点。区级层面,各区聚焦实战技巧开展培训,如通州区开展专项培训,帮助银行客户经理通过纳税、流水数据快速评估企业信用,缩短授信审批时间。
3.立体化宣传破解“知晓”壁垒
北京市通过线上政策解读、线下区域特色活动、网格化推广等多元化宣传手段,精准触达小微企业。在线上,市发展改革委服务全市企业,牵头制作“一图读懂融资机制”长图,列明各区专班联系方式及申请二维码,企业扫码即可查询“我能申请什么贷款”“找谁办、怎么办”;各区县、各银行在公众号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宣传,目前线上宣传渠道累计阅读量已远超10万次。另外,充分发挥首都媒体资源集聚优势,在人民网、新华社、金融时报等权威主流媒体发表宣传报道累计百余篇。在线下,各区、各银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普及和服务宣传。如东城区举办“坛商会”金融市集等多种活动,金融机构现场“摆摊”讲解优惠政策,吸引多家企业慕名“赶集”;朝阳区建立“区级-街乡-园区/楼宇”三级条线开展宣传,实现区内小微企业网格化全覆盖。
三、科技驱动:构建精准滴灌的智能服务网络
协调机制的高效运转,离不开科技赋能的有力支撑。为实现在短时间内对走访企业的大范围覆盖和信息集成,各部门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机制服务的精准性。
1.大数据“精准画像”提升走访针对性
北京金融监管局借助大数据建模技术,对照“五项标准”,排除空壳企业、僵尸企业后,深入筛选小微企业走访清单,助力提升区县专班走访效率。西城区、通州区根据企业经营情况、企业类型、财源贡献、风险情况等指标构建模型,分别筛选出2300余家“零贷户”企业和1900余家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开展重点走访服务。
2.线上平台“一码通办”实现流程极简化
北京金融监管局按照国务院统筹建设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的要求,推动市政府将北京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作为全市企业融资信用服务唯一平台,并在该平台设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服务专区,企业只需扫码填写基础信息和融资需求后,后台系统自动匹配工商、纳税等多项数据,生成个性化融资需求画像。通州区某企业通过该系统提交申请后,工商银行北京通州分行基于其核心技术专利和未来订单收益,仅用3个工作日就完成1000万元信用贷款审批,实现“无抵押、高效率”融资突破。
3.数据共享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协调机制运行中,各部门持续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结合金融机构实际需求,依法依规提供税务、社保、公积金等信息推送、查询等服务。各区专班积极协调政府部门共享政务数据,让银行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经营情况,更准确评估风险、提供信贷支持。如顺义区通过整合税务、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的政务数据,为某公司建立多维信用档案,仅凭纳税数据和结算流水就帮助企业获得200万元纯信用贷款,打破了传统抵押融资的限制。
四、政策护航:打造全周期普惠金融生态
小微融资协调机制运行以来,北京市以“政策组合拳”破解融资痛点,从降低成本、创新产品、完善机制三方面构建全周期服务生态,让小微企业融资更便捷、更可持续。
1.多维政策降低融资“硬成本”
北京市出台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贴息政策,对首次贷款企业给予20%-40%贴息。2024年累计发放贴息资金超2亿元,推动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下降近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BP。各区持续加大奖励贴息等惠企政策力度。如石景山区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提供贴息支持及“免申即享”服务,某公司仅凭5项专利就获得540万元低息贷款。同时,北京金融监管局推动全市银行持续优化无还本续贷服务,对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又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企业提供无还本续贷,避免“倒贷”成本,缓解企业经营资金压力。
2.场景化产品破解融资“软约束”
为满足小微企业对融资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各区专班指导银行机构结合产业特色,开发“定制化”金融产品。如海淀区驻区银行针对科创企业需求,推出“科技e贷”,以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为核心授信依据,解决轻资产企业融资难题。丰台区加强新发地市场日常对接服务,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农商银行等结合商户特点打造专属贷款产品,创新推出“保供e贷”“农保快贷”等优惠产品,为商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3.打通堵点激发融资“源动力”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堵点,北京市从供需两端靶向施策。在需求端,针对企业抵押物不足、经营不稳定等问题,各区专班结合实际、“一企一议”,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如针对某公司因诉讼纠纷、账户冻结不能授信情况,昌平区积极推动双方达成司法调解后,协调银行给予续贷和新增授信,保障了企业正常经营。在供给端,北京金融监管局督导全市银行有效落实普惠信贷尽职免责政策,小微企业贷款发生不良后,如符合“正面清单”3类18项免责情形,银行免于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近三年北京地区普惠信贷免责超2万人,解除了基层信贷人员后顾之忧,放贷积极性大幅提高。
从“数据智能筛选”到“政策精准滴灌”,从“线下跑腿对接”到“线上一键触达”,北京市正以“绣花功夫”编织起覆盖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网络。未来,随着外贸服务专班、科创专属通道等细分领域机制的深化落地,这一“北京模式”将促进更多市场主体在政策暖阳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