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2025年已经过了一半。对于千千万万的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来说,这半年可谓是“惊心动魄”。美国反复无常的关税政策,让外贸形势变得更加变幻莫测,也使很多企业的生存异常艰难。
所以,当本周海关公布上半年的进出口数据时,很多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21万亿元的进出口总额,创下了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2.9%。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出口增长了7.2%,尤其是机电行业,增速达到了9.5%,占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至60%,可以说在复杂贸易环境中为出口撑起了一片天。
如果深入分析机电行业的表现会发现,实现出口增长的不仅仅是家电等传统门类,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相连的高端装备,代表绿色转型方向的“新三样”等等,都实现了超过10%的增长。
透过这些数据,我们能看到中国在出口新动能方面,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而继续面对日趋复杂的外贸形势,这个半年报,似乎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关税冲击下 机电行业出口为何不降反升?
刚刚交出亮眼出口成绩单的机电行业,本周三再次传来好消息。上海本土科技企业与阿联酋一家公司签署350架载人电动飞机E20 eVTOL协议,订单总额达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亿元,创下中国eVTOL单笔订单新纪录。未来,这批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将应用于中东、北非地区的低空旅游与出行场景,将进一步拓展中国高端装备全球市场版图。
机电行业涵盖家用电器、手机、电脑、船舶、汽车等多个领域,内涵丰富,而实力也正在成为这个行业最鲜明的特点。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7.8万亿元,增长9.5%,占出口总值的60%,较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谁都清楚,在上半年异常复杂的外贸环境下,这份出口成绩单意味着什么。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新闻发言人 高士旺:我们上半年整个机电外贸表现出了非常强劲的韧性。各行业上来说,除了传统行业可能会有一些承压,比如类似于照明,附加值低,产业链相对来说偏短的这些行业,我们可能面临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但是在新兴行业,包括附加值比较高的行业,就发挥了明显的拉动作用,像汽车、集成电路、船舶等。
9.5%的增幅,整个行业都深知,这份成绩来之不易。4月份,美国突然宣布征收所谓的“对等关税”,对我国机电行业出口造成显著冲击,部分企业订单锐减,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更是经历了又一个困难时期。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新闻发言人 高士旺:机电行业对美国的直接出口其实是明显下降的,但是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东盟出口在增加,欧盟还是一个基本盘。
冲击之下,机电行业出口却实现逆势增长,原因究竟是什么?在专家眼中,首先得益于中国机电行业通过全产业链的韧性,有效地应对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产业链门类齐全,产业集群优势显著,难以被轻易替代,使得中国机电产品逐步成为全球市场的首选,从而为全行业出口逆势增长,提供了核心支撑力。
在不久前举行的世界高铁大会上,中国高铁盾构机就吸引了众多外商的目光。一台盾构机要集成300余类机电产品,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0%。今年上半年,中铁装备的产品出口34个国家,累计订单突破130台。中国机电出口的强劲增长,正是中国制造业历经沉淀后自立自强的体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 赵忠秀:像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海洋、航空航天,包括医药和高端医疗设备等等,在这些领域实际上都实现了突破,像常规的比如芯片方面,现在中国成了出口大国。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制造工业强国建设阶段性的重大成果,支撑了现在外贸的表现。
从医用手套到CT机中国正加速与国际接轨
从手机、电脑,到汽车、船舶以及高端装备,曾几何时,中国在这些机电领域,一直是以进口为主,因为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因为人家的产品做得比我们好,所以咱们只能“买买买”。
而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蜕变和升级,如今,中国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在海外市场的表现更是越来越惊艳。比如医疗器械领域,在今年上半年的出口成绩单中,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额同比增长了5.9%,特别是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正在打开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而且不只是医用手套、注射器等初级产品,还有CT机、呼吸机等这样的中高端医疗设备。这样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我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已出口23个国家;CT、呼吸机等更是出口至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多家医疗机构。上周,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医学装备国际合作大会上,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发布了以上的信息。而在上半年的机电出口成绩单中,国产医疗器械的表现也备受关注。比如在秘鲁,很多医院的高端诊断设备就来自中国。
今年上半年,医疗器械出口额,同比增长了5.9%,像核磁共振、640层CT等尖端机型,中国制造表现出的竞争力是,产品性能上对标国际,价格却相对较低。
这是被誉为“人体哈勃望远镜”的世界首台全身PET-CT分子影像设备“探索者”,灵敏度较传统设备提升近40倍,数十秒即可完成全身极速成像。凭借它,人类首次能够实时动态看到药物在人体全身的代谢分布。而这一医学诊断新利器,正是中国制造。谁能相信,曾经,我们国内三甲医院的高端医疗影像设备,还需要大量依靠进口,几乎看不到国产设备的影子。
分析上半年机电出口成绩单,还有一个变化,那就是国产医疗器材的出口,过去主要是医用手套、注射器等低值耗材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代工贴牌的从属地位。现在,则是越来越多的中高端装备。
近年来,国产高端品牌崛起,不仅开始改变洋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同时,国产高端医疗设备,更是打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医疗市场,实现了从低端代工向知识密集型中高端的转型升级。
然而,中国医疗器械的出海,也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比如6月20日,欧盟委员会就发布禁令,中国企业不得参与欧盟地区数额超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采购。同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做出回应,指出欧盟以公平竞争之名行不公平竞争之实,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赵忠秀:这一禁令会限制500万欧元以上设备到欧洲竞标。实际上在这一领域,中国的产品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并且因为这个门槛相对比较低,说明应用场景大。
7月初,为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国家药监局发布十条举措,其中特别提出推动全球监管协调,支持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出海”发展,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国际标准转化应用。
深圳市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促进会执行副会长 黄进:医疗器械是一个强监管的行业。发展中国家甚至有些欠发达国家会去认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认证,或者是他们的市场准入证明。中国现在监管水平提升了,我们也希望能进入到这个高水平监管队伍中,与国际接轨,向发达国家监管有经验的国家学习监管经验,让我们的法规变得更加科学合理。这绝对是可以促进产业发展的。
中国外贸大船稳稳前行背后原因是什么?
外部环境风高浪急、挑战不断,但中国外贸这艘大船依然稳稳前行,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本周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底气是完备的产业体系,动力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以不断地高质量供给适配国际市场需求。在科技创新方面,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9.2%,这已经是连续第9个月保持增长。如今最火的机器人产业就是例子,去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出口市场份额跃居全球第二,今年上半年出口更是猛增了61.5%。在人工智能的竞争中,我们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半年的进出口数据,也可以提供一些注解。
本周,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链博会,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依然备受关注。自年初在春晚舞台上扭秧歌爆火后,其主力产品G1便频繁亮相各大活动,持续吸引着公众目光。作为中国核心技术第一梯队的代表,大家自然关心,这款备受关注的产品是否会成为中国制造拓展海外市场新的生力军。
公开信息显示,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G1在国内起售价为9.9万元,海外市场定价为1.6万美元起。截至今年3月,该产品在海外市场已实现上千台的销售规模,德国、意大利等国家成为主要市场。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同比猛增了61.5%,人形机器人作为其中的新兴品类,正成为出口增长的新亮点。
宇树科技市场经理 孙宝岩:我们公司目前的海外营收占比近公司的一半。有特别多的机器人、机器狗由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产品,通过我们的港口和货船走向了世界各地的每一个角落。
本周,科技领域另一大热点是,英伟达CEO黄仁勋年内第三次访华。无论是演讲还是媒体采访,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始终是他聚焦的核心话题。他表示,未来人形机器人会像汽车一样走进千家万户,而中国在这个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 黄仁勋:第一,已经拥有非常优秀的人工智能技术;第二,中国在机电一体化方面极其出色;第三,中国拥有非常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来部署这些机器人,这三个条件在中国是非常独特的。因此,我对机器人技术在中国的发展非常乐观。
的确,从关节到大脑,从骨架零部件到微型传感器,在链博会现场,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呈现出完整的产业链。不过,人形机器人目前尚未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以宇树科技为例,其产品主要面向高校和科技公司,用于研发用途。相比之下,离我们生活更近的,是AI赋能的服务机器人。在今年4月的广交会上,高空玻璃清洗机器人、番茄采摘机器人、养老陪伴机器人等产品,已经进入海外市场。
与此同时,更多AI赋能的科技产品,正成为消费新热点。今年,老外扫货华强北,成为全网热议的独特风景。许多外国游客将深圳华强北作为离境前的最后一站,抢购AI眼镜、翻译机等新潮产品。而AI科技产品出口,也成为整个机电行业出口的新动能。
上半年,我国机电行业出口的科技底色更加鲜明,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9.2%,不仅展现了中国外贸的新增长点,更让我们重新审视并深刻认识到自身的竞争力。然而,面对下半年充满不确定的外贸形势,我们依然需要坚持技术创新、产业链优化以及政策支持,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中国制造的韧性与实力,依旧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4月份关税战刚刚开打的时候就曾说过,关税战对中国外贸来说是好事吗?当然不是。但从长远来看,这未必真的是坏事。在逆境之中增长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事。而中国外贸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就再次印证了“做好自己的事”这句话有多么重要。
本周,上半年的数据刚出来,就有媒体开始分析我们下半年所面临的问题了,挑战还是一个接着一个,不确定,已经成了大家最确定的事,无论从国家战略、产业升级、还是企业生存,还是那句话,眼睛向内,冷静前行,总结好我们做对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足,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就一定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行稳致远。(编导丨李昕璘 石明阳 张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