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戰疫」——堅守百年的生命線

力报2025-07-18

新冠疫情的陰霾正漸漸消散,五年來,疫情帶來的考驗展現了各個城市應對危機的真實韌性。這場與病毒的近身搏鬥,亦成為澳門百年公共衛生發展進程中,一場重要的戰役。長久以來,澳門便是東西方商貿往來的重要樞紐,但其所在的獨特地理位置——深處嶺南、面朝大海——在賦予其商貿繁榮與文化多元的同時,也帶來繁雜人流與災疫危險。從曾經「瘴癘之地」的疫病困擾到如今面對疫情的沉著應對,回望濠江百年「戰疫」史,不僅見證了澳門人堅韌不屈的生命力,更映照出科技進步與良政善治如何重塑抗疫格局,令澳門在經歷突如其來的疫情風雨時愈發從容。2020年1月,澳門特區政府設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將發熱症狀的病人統一送到醫院進行檢測。(蔡少民攝,摘自「澳門記憶」文史網)

百年前的瘴癘之地:疫症陰影籠罩濠江

翻開世界上任意一個港口樞紐城市的發展史冊,皆可找到關於商貿繁盛伴隨流行疾病困擾的文字記載,澳門亦不例外。澳門地處人稱「瘴癘之地」的嶺南,夏季漫長潮濕,蚊蟲孳生,為瘧疾、登革熱等疾病提供了溫床。更甚者,16世紀以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與人員絡繹不絕,使得澳門成為各種傳染病由海外傳入中國內地,或由內地向外擴散的節點。

澳門較為清晰的抗疫記憶,始於19世紀抗擊天花的歷史。19世紀之前,天花在澳門及內地頻繁爆發,屢屢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當時,醫學知識尚未普及,民間多以迷信方式應對,然而澳門作為中西交流的前沿,較早接觸到西方防治天花的方法——種牛痘。1805年,西班牙國王的御醫巴爾米斯在菲律賓馬尼拉推廣牛痘。當時來自澳門的葡萄牙商人啤道路正在馬尼拉進行貿易活動。啤道路返回澳門前,讓他所有的船員都接種了牛痘,牛痘疫苗就這樣被成功傳入澳門。

而彼時澳門的華人醫生學習了接種術後,將牛痘帶回內地施種,為內地抗擊天花提供了重要支持。自此,澳門作為西方醫學知識和疫苗技術進入中國的重要窗口,一定程度上幫助內地抵禦疫病的侵襲。

除了天花,鼠疫也曾在19世紀為澳門帶來疫災,尤以1895年的大爆發最為慘烈。這場瘟疫從香港、由沙欄仔傳入澳門,在人口密集的舊城區迅速蔓延,導致過千人死亡,令澳門社會一度陷入恐慌。鼠疫的肆虐,促使澳葡政府開始重視城市環境衛生。這場災難為澳門公共衛生管理敲響了警鐘,令其逐漸從被動應對走向更系統化的管理。至1980年,澳門同善堂每年向民眾提供免費種牛痘服務,圖中大門左側張貼寫有「贈種洋痘」的告示。(同善堂歷史檔案陳列館收藏,蔡少民提供,摘自「澳門記憶」文史網)

世紀之交的守望:防疫韌性初建立

進入20世紀,隨著醫學發展和公共衛生理念的進步,澳門的「戰疫」措施不斷升級。然而,新的流行病挑戰亦隨之而來,考驗著城市的應對能力。

20世紀中期,全球性的兒童健康殺手小兒麻痹症席捲澳門,許多兒童因此致殘甚至死亡。針對小兒麻痺症,澳門引入了疫苗接種計劃。醫護人員深入社區,為兒童大規模接種疫苗,有效控制了疫情。自1975年開始,澳門就沒有再發現小兒麻痹症。這標誌著澳門在傳染病預防上,從被動救治轉向了主動的預防策略,疫苗接種成為了現代防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0世紀80年代,愛滋病(AIDS)的出現,為澳門帶來了新的公共衛生挑戰。澳門首宗愛滋病輸入病例是1986年的一名瑞士籍遊客。1990 年,澳門發現首例本地人感染愛滋病病例。之後,澳門政府和醫療機構加強對高危人群的監測與干預,推廣安全性行為,並對公眾進行普及教育。雖然這是一場長期戰役,但澳門在愛滋病防治上的努力,體現了公共衛生服務從單一疾病控制向綜合性、社會性干預的轉變。舊時澳門民間相信哪吒巡遊能趕除鼠疫。(大三巴哪吒廟值理會收藏,蔡少民提供,摘自「澳門記憶」文史網)

新時代科技賦能:協同抗疫築永續防線

進入21世紀,全球化加速,人員流動日益頻繁,傳染病跨國界傳播的風險也隨之增加。澳門在這一時期,先後經歷了兩場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危機——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沙士」(SARS)和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COVID-19)。先後兩次大考,展現了澳門在抗擊疫情方面,透過治理、科技和協同合作取得長足進步,同時也為澳門如何應對未來的長期「戰疫」帶來啟迪與思考。

要構築永續的公共衛生健康防線,澳門除了不斷強化醫療體系和協作機制,更須持續檢視自身治理與公共管理中的問題。正如澳門大學榮休教授王建偉、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博士劉俊麗等學者於《澳門治理新冠肺炎疫情的路徑、成效與評估》一文中所指出的,新冠疫情讓澳門社會清醒認識到經濟結構的挑戰。實現健康、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將為公共衛生提供堅實後盾;同時,強大的公共衛生防線亦是經濟繁榮不可或缺的基石。唯有兩者相輔相成,方能共建濠江未來福祉。

(本文部分內容引自蔡少民所著之《澳門瘟疫簡史》,澳門:蔡少民,2021年)

風暴消息|教育局宣布所有夜校今晚停課

2025-07-20

(有片)InnoHK資助科研成果亮麗 智能配對腸道細菌菌到病除

2025-07-20

韋帕襲港│大埔鹽田仔養魚區驚濤駭浪 網民:啲魚冇晒!

2025-07-20

青協寫作計劃培育文學新血 AI時代更顯人文創作價值

2025-07-20

(有片) 韋帕襲港│天文台:下午4時10分改發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2025-07-20

Respect! 路政署轄下近130隊應急隊伍 隨時候命恢復路面交通

2025-07-20

韋帕襲港│黃色暴雨警告信號生效

2025-07-20

韋帕襲港│九巴部分路線下午5時起恢復有限度服務

2025-07-20

基建聯乘教育推STEAM教材 25校率先試用反應正面

2025-07-20

韋帕襲港│紅色暴雨警告信號生效

2025-07-20

風暴消息 | 十號強風下 旺角有大廈外牆的大型廣告被強風吹塌

2025-07-20

(多圖) 十號風球下的香港街頭 市民頂風前行

2025-07-20

韋帕襲港│天文台改發八號風球 晚上7時至9時改發三號強風信號

2025-07-20

新任北區民政事務專員卓穎然明履新

2025-07-20

韋帕襲港│北角大廈外牆塌棚 橫亘來回行車線

2025-07-20

颶風韋帕吹襲逾360宗塌樹 消防逆風而行守護不息

2025-07-20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会川试验站:从“一粒种子”到“一个产业”

2025-07-20

浙江:塑造农遗良品,壮大农遗经济

2025-07-20

贵阳清镇清湾9號实景交付样板间盛大开放 品质生活美好启幕

2025-07-20

多地积极应对台风“韦帕” 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5-07-20

透过多维数据感受中国活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枝繁叶茂”

2025-07-20

夏日健康指南 | 三伏天,如何科学养生?

2025-07-20

停运、停航、停工……全力防御台风“韦帕” 多地全力以赴保安全保民生

2025-07-20

「今日入伏」盛夏登场,“最短”三伏天来了

2025-07-20

“新线+新图+新服务”拓展新场景、新热点 成为铁路客流持续攀升“新引擎”

2025-07-20

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攀升催生新职业 “摆渡人” 带着国产汽车“跑”向世界

2025-07-20

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破50万亿元

2025-07-20

各路机器人身怀绝技亮相链博会 透过AI完整产业链看“大国实力”

2025-07-20

海洋经济释放“乘数效应”打造超大规模市场 “蓝色引擎”动能澎湃

2025-07-20

“跟中国做生意,太好了” 链博会记录着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奔赴”

2025-07-20

多元夜游项目点燃夏日消费活力 众多特色活动你pick哪一项?

2025-07-20

上半年国家铁路发送货物19.8亿吨,同比增长3.0%

2025-07-20

新疆昭苏草原上演“万马奔腾”壮观景象 马产业蓬勃发展打造影响力IP

2025-07-20

战酷暑、保施工 一线工作者们坚守岗位用汗水诠释责任与担当

2025-07-20

文体旅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赛事流量”点亮夏日消费市场

2025-07-20

好剧连台、民族风情美、“夜经济”推陈出新 开启暑期文旅市场“嗨玩模式”

202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