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本港首間中醫醫院已正式名命為「香港中醫醫院」,不設急症室,是以中醫為主,預計今年底開始運作,分階段投入服務,提供普通科門診、轉介門診、日間和住院服務。中醫醫院發展計劃辦事處總監張偉麟今(5月25日)晨在一個電台節目上指,中醫醫院將推動中醫藥發展及承擔科研任務,透過臨床實證以數據說明中醫效果,而收費將分為政府資助及私營營運模式經營的私家症,收費詳情暫仍未有定案,預計9月至10月會有公布,強調「收費會非常合理」。
張偉麟指,中醫醫院服務收費分兩類,分別是政府資助及非政府資助的私家症,會按市場的狀況去收費,強調中醫醫院不可以與現時中醫業界私營市場成為競爭者,「私家服務是一個必要元素,無關話省錢或賺錢的事。剛才說到要推動中醫藥發展,是要聯同業界共同提升香港中醫藥實力,業界是私營市場,九成的業界也屬於私營市場,我們不可以與他們成為競爭者,重點是一體化,政府承擔市民的健康責任,也要有以市場為本,希望有私家服務,利用私家營運模式將可以成功的服務轉移到私家市場,業界可以參與中醫醫院的服務。」
他又指,因為中醫醫院並非醫院管理局名下的醫院,是直轄醫務衞生局,定位會有別其他政府醫院,不設急症室,是以中醫為主,推動中醫的發展的醫院,予市民多一個選擇。
張偉麟續指,中醫醫院重點是中醫為主 ,西醫為副,西醫是支援中醫的治療計劃 ,還有中西醫協作 ,共同定出治療計劃。醫院亦會使用西醫檢查方法,如磁力共振、X光、電腦素描及超聲波等,還有基本化驗服務,而治療和用藥等則採用中醫方法。
他指,中醫醫院將成為中醫服務旗艦和扮演科研成果轉化者,推動業內人才和知識發展,以往有個別西醫由於不認識中醫,為避開責任問題,抗拒病人同時接受中醫服務。他強調,中醫有科學實證,中醫醫院會承擔科研任務。中醫和西醫都分別有大量科研數據,但目前病人在不同病情階段,適合使用中醫或西醫治療方法,或需要兩者協作,則仍不清晰,期望透過中醫醫院經驗,找出以病人和效果為本的中西醫協作模式。
中醫醫院行政總監、浸大協理副校長卞兆祥在同一節目指,中醫醫院將提供普通科門診、轉介門診(如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科、針灸科)、日間和住院服務,及提供中醫為主的中西醫協作服務,例如以針灸協助中風患者康復等一站式服務,即是不單有中醫、西醫、中藥、 西藥,還有物理治療,職業治療。他舉例指,因中風未能行走的康復病人,又或嚴重椎間盤突出,行動困難,生活又難以自理的病人,住院是一個十分好的選擇,同時接受物理治療、中醫針灸及西醫止痛等服務。
他指,中醫院將會研究中醫臨床效果,看看是否比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好,經臨床實證後獲得的研究效果,將來可變成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