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正式接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两卷帛书结束了在美国79载的漂泊于5月18日抵达中国,回到故乡。
子弹库帛书194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帛书全卷于1946年非法流失至美国。帛书分三卷,共900多字,三卷内容涉及到中国古代知识系统,人对宇宙、自然、时间、生命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与认识、思想意识、习俗和社会实践等,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是现今所能见到最早的中国古代数术类文献,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实物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文字、古文献、古神话传说、古历法节气、书法艺术研究以及学术史、思想史、科技史、工艺美术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此次子弹库帛书两卷的回归,不仅是海外流失文物的重要追索返还成果,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相关先秦物证的重要回归,其所承载 “非物质”的信息、文化和知识系统弥足珍贵,是研究先秦楚人生活的一把钥匙,是链接古代、当代和未来的桥梁。
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二者从形态上存在本质区别又不可分割,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和辩证统一的关系。从文化遗产保护中“物质”与“非物质”的辩证关系视角,可以进一步认识子弹库帛书回归的重大意义。
“物质”与“非物质”相互依存共生。思想、语言、技艺、习俗和知识等非物质的,是相对物质而存在的文化形态,它游离于物质之外,又以物质(人或物)为载体来表现和传承,二者相互依存共生不可分割。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中,“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和实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宝贵财富,是一个群体、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的两个组成部分,对于群体、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拥有极为丰富的如子弹库帛书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创世神话”、“五行学说”、“二十四节气”、“汉字书法”、“织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子弹库帛书的回归为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研究保护提供了实物文献,同时在子弹库帛书文物实物的研究保护中“非物质”部分的体现和研究使“物质”的价值得到更加准确、完整的理解和阐释。“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共生组成文化基因的大版图和完整生态。
“物质”与“非物质”相互促进发展。“物质”是运动的,“非物质”是通过“物质”载体活态化表现和存在的,二者相互作用促进发展。一方面,从文化遗产保护角度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子弹库帛书实物的回归,使其得以在原生环境中实现系统的修复保护、数据采集、材料分析、文字释读及学术研究,为取得重大成果突破带来可能,同时为思想、文学、艺术、技艺、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项目的源流研究和保护传承工作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可以促进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表现,是运动中发展传承的活态存在,是紧紧围绕人的发展和传承。人在其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利用、创造和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古楚人织丝帛,观天象,分时令,定节气,测吉凶,记录于丝帛上创造了帛书。今天,人们依然传承和使用五行学说作为相关专业领域的理论依据,依然传承和使用时令节气指导生产生活,人们主动发现研究和保护子弹库帛书,并在研究和传承基础上传播,开发创造新的实物。
综上所述,文化遗产保护中“物质”和“非物质”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本质。只有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秉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一保护理念和建立相关协同保护机制,才能有效避免文化基因版图的割裂和生态完整性的破坏,从根本上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阐释传播的碎片化等突出问题,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效能的全面提升。
子弹库帛书两卷的回归填补了中华文化基因版图上的一块,我们期待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下一步系统修复和保护研究工作将带给公众更多惊喜,也期待子弹库帛书第一卷《四时令》的早日回归。
(作者系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品与征集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