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广东正奋力打造“蓝色粮仓”核心引擎,海水产品养殖产量增速连续两年创近十年新高,海水鱼养殖产量占全国产量近一半,海水鱼类苗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超50%。其中,广东省阳江市海水鱼苗年产量突破33亿尾,占全省40%以上。春末耕海牧渔之际,记者来到了阳江市,看民营“野生实验室”如何智能升级,促进辽阔海域变身“科技试验田”。
碧波万顷浮三沙,渔火千重绣明珠。毗邻珠三角,辽阔的海岸线,优异的自然条件,使得阳江自古以来就是水产大市。不过,鱼苗产业是近三十来年才发展起来的。是什么促使了它的水产种业异军突起?
“要发展鱼苗产业,一定要突破人工育苗这个难关。”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国荣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林李泉对记者说,“我出生在沙扒镇,当地的人们世世代代都是出海捕捞鱼苗,再进行养殖,从来没听说过海水鱼苗还能人工繁育。三十多年前,我将鱼苗运到深圳交货时,听到可以鱼苗人工繁育,大受震撼。从那时开始我转型为鱼苗养殖户。”
1989年,林李泉从模仿开始,尝试用药物催卵,经过多次失败和长时间的试验,才逐步掌握了催卵繁育鱼苗技术。如今,在当地政府部门指导下,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由“野生实验室”升级为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合作社设立了“广东省博士工作站”,通过产学研多个项目合作,每年可培育各类鱼苗约3亿尾,产值达1亿元,培育了鱼虾的天然开口饵料“轮虫”,代替传统的粉状饲料,提高鱼苗质量及产量。
依靠科研团队的有力支撑,阳江市大规模开展工厂化种苗繁育得以推进,水产种业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小鱼苗逐渐变成了大产业。当地还建立起了由200多辆改造车组成的专门鱼苗输运队。当地民营企业代表纷纷表示:“从海水种苗孵化到海洋牧场养殖,再到加工、速冻、物流、销售,要在全产业链形成半闭环,进而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我们当地企业个体之间要谋求合作,也要依赖于政府搭建平台。”
“我们全力做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服务工作。目前,全市从事海水种苗孵化生产的农户有1000多户,孵化场(点)500多个,成功创建7家省级良种场和1个市级海水种苗产业园。”阳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4月,我们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海水种业创新发展协会,2023年又成立了阳江市水产种苗发展协会,大幅提高全市养殖产业集约化、基地化程度,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阳江建设海水种业示范基地更让我们充满信心。”
打造“蓝色粮仓”核心引擎,除了紧抓“种芯”,还要大力发展新技术。用新技术“向海洋要食物”,阳江海域正变身“科技试验田”。“一方面是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产业融合,阳江市青洲岛风电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是国内首个渔风结合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首创的四桩基加网箱‘明渔一号’渔风融合发展模式,连续两年实现丰收。另一方面在市委领导班子推动下,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项目出台。该项目是全球首创,拟依托先进海工技术,在深远海建设超大型养殖基地,目前正有序推进中。”该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郭芸芸 关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