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科技种子”长成产业“参天大树”?安徽交出科技成果转化“新”答卷

央视网2025-05-02

央视网消息: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科技产品,来自于“五一”假期前在安徽合肥闭幕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听名字就可以感受到,科交会不同于一般展会,它是为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落地的交易平台。本届科交会对接金额超过千亿元。供需两端是如何精准对接的?秘密就在展馆旁的安徽科技大市场里。

记者来到了不远处的这个科技大市场,在这里,记者不仅看到了展会上出现的近2600件产品,还有很多被“淘汰”的。

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称:“因为有的技术需求虽然是实在的,可能特征不是很完整或者很有效。梳理过程中间,围绕安徽的六大未来产业、十大新兴产业和16个地市的区域产业的特征,推动一些项目针对性地落地。”

为了能让他们的判断更有依据,当地刚刚上线了一个大模型。不仅可以评估一款未上市的专利价值,还能帮助专利所有者分析市场前景和方向。

基于可信的数据,分析出的结果也更受市场认可,科研团队甚至可以拿着评估报告到银行贷款,企业也知道专利的大致定价,后续转化过程都会更加顺畅。

而没有入选的专利,也可以看到自己是在哪个维度出现了弱项,如果不是技术方向的问题,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安徽:知识产权注入企业 赋权改革激活成果转化

在科技创新领域,基础研究如同“栽树”。如何让需要“十年磨一剑”培育的“科技种子”长成产业“参天大树”?安徽设立首期50亿元引导基金,制定48项“激励+松绑+免责”措施,投资损失容忍率最高可达80%。同时,基本形成了一个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系统生态。

记者来到这个智能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调试新一代几何内核平台。这个被称为“工业软件芯片”的核心技术,国产化率长期不足7%。依托中国科大40年计算几何研究积累,团队研发出我国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几何内核,但产业化之路却布满荆棘。

合肥九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郑裕峰称:“教授创业很多东西是不适应的,全职的团队怎么建,第一笔资金来自哪里,在没有人没有钱的情况下,办公场地设置在哪里,都是有方方面面的问题。”

除了这些,郑裕峰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科技成果产权的利益分配。2020年,在安徽省的推动下,中国科大作为国家级试点,率先启动了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将科技成果的大部分权益让渡给科研团队。如此一来,像九韶智能这样的科研团队可以自主成立公司。

郑裕峰称:“通过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的方式,作价入股来注入这家企业,老师还是可以专心地做他的科研,引入全职专业的团队来做产业化的事情,让科技成果的价值能够最大化。”

把科技成果的价值最大化挖掘出来,安徽还在打造“基地+基金+服务”的全链孵化体系,依托中科院合肥创新院、合肥工业大学智能院等科研院所建成22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出近万家企业。建设了一批概念验证平台及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破解“实验室成果不敢用”的难题,形成开放包容的转化生态。2024年,安徽省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930亿元,同比增长25.3%。

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处长王聿然称:“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对接交易服务体系,目前已建设16个分市场,开展成果展示和需求揭榜,初步形成了要素充分集聚、供需精准对接、服务持续优化的成果转化生态。”

安徽:技术经理人牵线 做科技与产业间“红娘”

想要让新技术走向市场,大模型评估仅仅是第一步。即便是筛选到了市场急需的技术,又如何精准匹配到相应的企业?在科交会的现场,记者发现了技术经理人的身影。

技术经理人张润卯称:“本身我也是医务人员,今年医院的成果比较多,我很熟悉,主要就是对接医院和企业。”

技术经理人王辉称:“我本身就是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人工智能领域。”

王辉告诉记者,自己在5年前听说了这个新兴职业,可以帮自己所在的科研院所里沉睡的专利找到匹配的企业,转化成功了自己也可以有相应的奖励甚至是股权,这让他觉得很惊奇。但是真正开始培训之后才知道并不容易。

王辉称:“光懂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懂法律、懂市场,还有公司构架等等。”

王辉随身带着一本自己整理的“秘籍”,有几百项科技成果的详细介绍。而这些还只是他这次科交会期间工作量的一小部分。实际上,展会现场4000多项成果和1600多项企业需求,全部都是这些技术经理人从超过2万条信息中一个一个筛选出来的。记者了解到,很多需求比较模糊,科研人员是无法看懂的。

这样的“不懂”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难题。而技术经理人经过培训和实践后,既懂技术又懂市场,成了科技与产业之间的“红娘”。2022年起,“技术经理人”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王辉称:“把这些模糊的需求变成精确可开发的参数,让科研人员能明白企业到底想做什么,同时科研人员做的高大上的技术能够用一些比较口语化的东西,让企业家也能明白、能理解。”

在安徽,已经有超过3600名技术经理人活跃在各个领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流程的精准服务。

各类利好政策效应持续显效 外国人来华“中国游”迎热潮

2025-05-02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多维向好

2025-05-02

“华龙一号”成全球在运在建机组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

2025-05-02

我国已设立国家湿地公园903处 有效保护240万公顷湿地

2025-05-02

坚守工作岗位 假期不停工 建设者们用奋斗诠释“劳动最光荣”

2025-05-02

谭德塞:全球卫生融资“正经历记忆中最严重的动荡”

2025-05-02

不到半年已换3位 李周浩履职韩国代总统

2025-05-02

“让货架变空”“让价格更高” 美国人将吞下滥施关税的苦果

2025-05-02

缺零配件、缺产业链 美企要实现100%“美国制造”困难重重

2025-05-02

巴基斯坦专家学者:中国践行万隆精神 为团结全球南方发挥引领作用

2025-05-02

携手维护全球多边经贸体制

2025-05-02

美国商会:加征关税将给小企业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2025-05-02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迈向现代化(和音)——携手周边国家共创美好未来④

2025-05-02

第20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在当地开展义诊

2025-05-02

法国多地监狱遭袭 21名涉案嫌疑人被起诉

2025-05-02

德国民调:美关税政策加剧经济困境 民众呼吁采取强硬立场

2025-05-02

乌美重建基金将在乌议会批准矿产协议后尽快启动

2025-05-02

德联邦宪法保卫局认定德国选择党为极右翼势力

2025-05-02

李在明涉嫌违反《公职选举法》案将于15日进行首次重审公审

2025-05-02

总台现场直击丨强风雨侵袭新西兰 树木倾倒 供电仍在抢修

2025-05-02

欧元区4月通胀率为2.2% 与3月持平

2025-05-02

乌克兰议会将于5月8日审议乌美矿产协议

2025-05-02

开往加沙的援助船在国际水域遭无人机袭击

2025-05-02

假期首日交通运输保持高位运行态势 各部门多管齐下撑起出行“安全伞”

2025-05-02

美国启动新一代通用疫苗平台研发计划

2025-05-02

“生态游”“乡村游”“研学游”……文旅市场“百花齐放” 开启沉浸式新体验

2025-05-02

科技赋能让游客从“看景”到“入景” 文化演出市场成为拉动消费新引擎

2025-05-02

“一动一静”看外贸破局之道

2025-05-02

远山迎客来——比利时师生体验重庆土家族传统文化魅力

2025-05-02

家门口养老,呵护银发族幸福晚年(消费视窗·服务消费一线探访⑤)

2025-05-02

数说国家湿地公园创建20周年“成绩单” “生态+旅游”拓展发展新空间

2025-05-02

5月1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完成33271.4万人次

2025-05-02

新产品、新业态、新玩法 文旅消费频“上新” 激活假日经济新引擎

2025-05-02

从热衷打卡到注重体验——“小众旅游”受青睐

2025-05-02

冷凉蔬菜产业“一路生花”出海忙 绘就乡村振兴绿色画卷

2025-05-02

阿聯酋航空擴展全新升級A380及波音777客機服務至香港及其他重要航點

202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