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从中船集团获悉,4月28日我国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完成坞内起浮,标志着邮轮项目整体进度已完成超过70%,全面转入内装和系统完工调试阶段。
凌晨1点半,在上海外高桥造船的船坞中,随着工作人员“开闸放水”的口令发出,海水涌入船坞。经过6小时的坞内注水和实时观测,邮轮缓缓浮起,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完成坞内起浮这一里程碑节点。随后,工作人员对邮轮进行了全船残余应力释放、测定重量重心等一系列关键工艺要素和技术指标的检验,进一步系统验证了国产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堪称一场“期中考”。
中船集团外高桥造船、国产大型邮轮项目现场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刚称:“二号邮轮的起浮过程非常顺利,各项指标也都在我们的预计范围之内。结构总装包括管线、电缆,这些安装工作进入尾声,转入到后期的系统调试准备以及内装工程的全面开始,转到一个新阶段。”
按计划,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将在2026年5月出海试航,计划2026年年底交付。专家告诉记者,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在交付前还要通过108000项的全船检验。与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不同的是,第二艘的监造团队也从外国团队换成了中国本土团队。
中船邮轮“爱达·花城号”项目监造组副经理牛志春称:“现场监造组覆盖了船体、轮机、电器、油漆等一共7个专业的所有的工作。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确保设计的要求落实到实船上,同时要保证我们建造的进度满足船东的要求。目前完成了31000多项,设计图纸审核完成了97%。”
国产化率提升 建造速度加快30%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与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相比,不仅船身尺寸更大,建造效率还更高。这是怎么做到的?
相比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加长了17.4米,配置了高达16层的生活娱乐区域。公共区域和户外活动休闲区域面积分别增加了735平方米和1913平方米,总吨位达到14.19万吨。
陈刚称:“二号邮轮船长拉长了17.4米,所以总吨位增加了6400吨。我们对整个‘爱达·魔都号’的设计、采办、建造、工艺工法,全方位地进行了反思和重新策划,持续地构建数字化管控能力以及设计手段不断丰富,预计整体上二号邮轮的建造工时会比首艘船缩短超过30%。”
在上海外高桥造船,记者看到,通过数字化转型,工作人员拿着平板电脑就能掌握全船超过2500万个零件的安装情况。人工智能的加入也让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的虚拟模型可以实时更新。同时,国产化率的提升也让建造效率大大加快。
陈刚称:“从二号邮轮开始,我们系统性地推进了国产化,阳台工程包括剧场里面的舞台升降系统、娱乐系统率先实现了国产化,比首艘船国产化率提升5%。国产化提升对于生产效率也是一个促进。未来10年整个邮轮装备产业国产化率达到80%这样一个目标,怎么分阶段来实现已经初步制定了方案,一步一步已经开始往前走了。”